中国文明网总站 | 头条新闻 | 要闻 | 图片新闻 | 文明播报 | 宣传信息 | 主题活动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我帮你’进行时 | 道德模范 | 开卷有益 | 文明工程
鄂尔多斯文明网 | 领导活动 | 工作提示 | 图文简报 | 文明论坛 | 工作研究 | 资料中心 | 榜样的力量 | 图片库 | 我们的节日 | 本月测评 | 讲文明树新风
  要闻 更多
· 共抗疫情,战“疫”有我!...
· 鄂托克前旗政协书画院关于...
· 我是党员我帮您 创城共建齐...
· 路好走了,心更近了——鄂...
· “绿色环保我先行”,鄂托...
  文明播报 更多
· 鄂托克前旗村规民约树新风...
· 【深化文明嘎查村创建】特...
· 【深化文明嘎查村创建】三...
· 【深化文明嘎查村创建】麻...
· 【诚实守信典型】2021年这...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10329155949.jpg
123.jpg
wlgyhd.jpg
mdsn800  500.jpg
pc全民阅读1.jpg
IMG_0255.JPG
ddmf.jpg
  道德模范  首页 > 道德模范  
杨飞:20余年扎根基层书写奉献之歌
发表时间: 2021-03-03 来源:

    杨飞出生在革命老区鄂前旗城川镇羊场壕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1996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原伊盟农牧学校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城川镇农科站工作。上班的第二天,他就开始走村入户做调研,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当时全镇13个嘎查村。调查的结果令杨飞吃惊,城川镇是鄂前旗的主要农业种植区,依旧沿用祖辈传统的耕种方式,辛劳一年收入寥寥无几,农民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杨飞的心情显得特别沉重。

  沉重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更坚定了杨飞献身科技事业为家乡建设奉献一切的决心和信心。杨飞不等不靠,把粮食增产的重点放在引进推广新品种上,解决农作物品种多、乱、杂问题,同时搞起了土地测肥、配肥。封闭太久的人们刚开始不理解,他自己垫上钱把引进的优良品种送到示范户家中。他树立了146户科技示范户作为自己农科工作的联系点,又作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的窗口。

  针对农民对种养植技术的渴望,杨飞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民的炕头,背着小黑板骑着摩托车随时随地向农牧民传授科技知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背黑板的小伙子”。 为了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杨飞自费印制了《病虫害情报》、《气象信息》、《种养殖技术介绍》等科技小报,送到每个村民小组,并在人口集中的大场子村设立了科技电教点,专门用一个频道播放科教片传授新知识、新技术。还设立了两部服务电话,农民们遇到技术难题,一打电话他马上赶去,不但不向农民收取一分钱的服务费,自己每年还要倒贴一千余元的燃油费。

  为了及时防治病虫害,杨飞自己出资购置了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设备,建起了鄂前旗第一个个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把每次测报到的病虫害情报及时编发防治技术资料,下发到农民手中。

  杨飞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蔬菜良种63个,成为城川地区的主栽品种,使城川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实现了良种化,平均亩产比1995年增加了30%,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26项,累计举办培训班550多期,培训农民4.5万人次,使城川镇农民户均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农民增收,杨飞功不可没。

  扎根基层情系农民

  在科技的感召下,在杨飞的引导下,农民纷纷告别单一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益特色种植业转移,开始大面积种植辣椒,从此他整天忙得团团转,东家请,西家叫,从辣椒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运等各个环节进行“一条龙”跟踪服务。

  黄海则村农民高凤录育了10亩辣椒苗,在移苗铺地膜前错施了玉米除草剂。杨飞巡回服务时,知道这一情况后,在高凤录家连续蹲守了三天,采取补救措施,为其保活了6亩辣椒,挽回经济损失1万余元。

  让农民巴雅尔最为感动的一件事,2003年等到6月12日,在自家庄稼地里发现草地螟时,杨飞跑到现场,指导巴雅尔和其他村民在庄稼周围挖一圈隔离沟,再往里面投防虫药,形成阻隔带。经过10多天的防治,全村几千亩庄稼终于保住了,可是杨飞却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在城川镇,农民种地前都要先问问杨飞,更多的人则要求他帮忙买良种,杨飞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18000元,办起了农资农技服务部,服务部的定价远低于市场价格,每年向农民提供农作物优良品种、农药、地膜等100余吨30多个品种。遇到暂时拿不出钱的农户就先赊给他们,每年杨飞的门市部都要赊欠4万余元的货款,碰上特困户他就免费送给他们,已送出价值6千余元的种子和农药。

  现在,杨飞的服务范围已经辐射到全旗其他乡镇以及毗邻的陕西省的几个乡镇。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杨飞把根留在了基层,把情留在了基层 。

  带动了一项富民产业

  看着农民的“粮袋子”满了起来,杨飞又开始谋划着让农民的“钱袋子”也尽快鼓起来。一次,细心的杨飞发现邻县陕西靖边的辣椒卖得好,就前去取经,提出引种辣椒的大胆想法。他首先在黄海则村农民胡有旺家试种了4亩辣椒,秋后,4亩辣椒收入1·2万元,高出当地玉米平均收入1800余元,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场革命——辣椒种植迅速在城川镇扩展开来。

  在他的建议下和实施下,城川辣椒被打造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碧玉辣椒”“碧玉西瓜”商标,从而形成了以城川镇为中心辐射全旗的北菜南运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品远销广东、湖南、江西等15个省区,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 收益农民达3万人,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3500元,年总收入达1.05亿元。同时,蔬菜产业也带动了加工业、储藏保鲜业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杨飞又组织成立了城川镇辣椒经纪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引导农户和企业建起了72个蔬菜冷藏保鲜库,培植起2个蔬菜深加工企业,延长了蔬菜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

  杨飞还根据城川镇的气候条件和土地状况,把农作物种植进行科学安排,推出了早、中、晚作物种植巧搭配。早种西瓜套种油葵,中种地膜土豆,晚种大秋作物玉米。这样一调整,不仅使农民把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而且节省了劳动力和开支,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妙招。

  城川黄海则村农户刘培成说:“我能实现致富的梦想全靠杨飞”,刘培成每年靠种辣椒和其他经济作物毛收入可达10万多元。 在城川,一个杨飞带动了一项富民产业! 

  在平凡中写就一曲奉献歌

  杨飞的无私奉献源于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执著的人生追求。这位农民的儿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他父母勤劳、忠厚、乐于助人的美德。毕业后几年的摸爬滚打,更锻炼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德。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为了农民增收,杨飞年均下乡都在300天以上,年均入户指导超过1000户,仅摩托车就骑坏了4辆。他象一头老黄牛埋头若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更象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杨飞出名后,有人有单位慕名来高薪聘请他去,他却婉言谢绝了。朋友劝他:“你这人真傻,还怕钱扎手,在城川有啥好干的,挣那点工资连老婆孩子都养活不过来”,可他听后,只是淡然一笑说:“我的事业在城川,我离不开这里的农民”。有人拿着钱要给他服务费,他却说: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帮助农民增收是我应尽的责任”。

  别人种辣椒走上了富裕路,可杨飞一家还住在租赁的52平米的房子里,无钱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杨飞生活的艰苦不说,还无法尽到一个做丈夫、做父亲、做儿子的责任。

  一次,杨飞领着科技人员进行巡回科技讲座,妻子无法叫回他,只好含着泪水默默不语地自己抱着发高烧的孩子住进了医院。医院的冯大夫事后见他说“杨主任,你这个父亲可不职称,别人家的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的,都是两口子带着孩子来看病,唯独你连个影儿也见不着。”

  又一次母亲患病了,家里捎话让杨飞立即回去,当时他正在各村巡回举办科技培训班,实在腾不出时间来,直到第三天才赶回家里,他望着正打针输液的母亲,槐疚之心难以名状,老母亲望着面黄肌瘦的儿子,心疼得一阵酸楚,泪流满面地说:“孩子,你没日没夜地忙活为的是咱庄户人,娘不怪你。”

  2004年妻子临产,多么盼望丈夫守在身边照顾,此时,杨飞正和同事们坚守在防治“禽流感”疫情的第一线,直到妻子临产的前一天才赶回家,妻子产后的第二天他又出去了。一次,妻子回家推门一看,惊呆了,只见杨飞两腿都是泥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摸着药瓶,桌上摆着没有吃完的方便面,看着这般情景,妻子推醒他哽咽着说:“真是不要命了”。

  在爱人的记忆中,丈夫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身影是她印象最深的镜头;在父母的印象中,想见儿子一面成了最大的奢望。杨飞为了所钟爱的事业,为了2万农民渴求的目光,他只有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大家”顾不了“小家”,这就是奉献,这就是杨飞的风格。

  杨飞的付出赢得了家乡父老乡亲的赞誉,党和政府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先后被市、旗、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特派员”,多次被旗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评为"深入农牧区生产第一线优秀科技人员,“优秀青年”、“十杰青年”、“先进工作者”。先后被推选为市党代表、市科技特派员。2007年旗纪检委、宣传部发出通知号召全旗人民向杨飞学习,并成立了杨飞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旗范围内弘扬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杨飞精神的闪光点就在于他立足平凡,他以一个平凡的岗位,二十余年点点滴滴平凡而普通的事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他以平凡的工作,折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演奏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格干腾格尔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
鄂托克前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邮编:016200 电话:0477-7622659 传真:0477-7629871
邮箱:eqqwangxinban@163.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鄂托克前旗文明网

杨飞:20余年扎根基层书写奉献之歌

责任编辑:格干腾格尔发布时间:2021-03-03

    杨飞出生在革命老区鄂前旗城川镇羊场壕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1996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原伊盟农牧学校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城川镇农科站工作。上班的第二天,他就开始走村入户做调研,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当时全镇13个嘎查村。调查的结果令杨飞吃惊,城川镇是鄂前旗的主要农业种植区,依旧沿用祖辈传统的耕种方式,辛劳一年收入寥寥无几,农民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杨飞的心情显得特别沉重。

  沉重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更坚定了杨飞献身科技事业为家乡建设奉献一切的决心和信心。杨飞不等不靠,把粮食增产的重点放在引进推广新品种上,解决农作物品种多、乱、杂问题,同时搞起了土地测肥、配肥。封闭太久的人们刚开始不理解,他自己垫上钱把引进的优良品种送到示范户家中。他树立了146户科技示范户作为自己农科工作的联系点,又作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的窗口。

  针对农民对种养植技术的渴望,杨飞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民的炕头,背着小黑板骑着摩托车随时随地向农牧民传授科技知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背黑板的小伙子”。 为了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杨飞自费印制了《病虫害情报》、《气象信息》、《种养殖技术介绍》等科技小报,送到每个村民小组,并在人口集中的大场子村设立了科技电教点,专门用一个频道播放科教片传授新知识、新技术。还设立了两部服务电话,农民们遇到技术难题,一打电话他马上赶去,不但不向农民收取一分钱的服务费,自己每年还要倒贴一千余元的燃油费。

  为了及时防治病虫害,杨飞自己出资购置了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设备,建起了鄂前旗第一个个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把每次测报到的病虫害情报及时编发防治技术资料,下发到农民手中。

  杨飞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蔬菜良种63个,成为城川地区的主栽品种,使城川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实现了良种化,平均亩产比1995年增加了30%,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26项,累计举办培训班550多期,培训农民4.5万人次,使城川镇农民户均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农民增收,杨飞功不可没。

  扎根基层情系农民

  在科技的感召下,在杨飞的引导下,农民纷纷告别单一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益特色种植业转移,开始大面积种植辣椒,从此他整天忙得团团转,东家请,西家叫,从辣椒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运等各个环节进行“一条龙”跟踪服务。

  黄海则村农民高凤录育了10亩辣椒苗,在移苗铺地膜前错施了玉米除草剂。杨飞巡回服务时,知道这一情况后,在高凤录家连续蹲守了三天,采取补救措施,为其保活了6亩辣椒,挽回经济损失1万余元。

  让农民巴雅尔最为感动的一件事,2003年等到6月12日,在自家庄稼地里发现草地螟时,杨飞跑到现场,指导巴雅尔和其他村民在庄稼周围挖一圈隔离沟,再往里面投防虫药,形成阻隔带。经过10多天的防治,全村几千亩庄稼终于保住了,可是杨飞却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在城川镇,农民种地前都要先问问杨飞,更多的人则要求他帮忙买良种,杨飞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18000元,办起了农资农技服务部,服务部的定价远低于市场价格,每年向农民提供农作物优良品种、农药、地膜等100余吨30多个品种。遇到暂时拿不出钱的农户就先赊给他们,每年杨飞的门市部都要赊欠4万余元的货款,碰上特困户他就免费送给他们,已送出价值6千余元的种子和农药。

  现在,杨飞的服务范围已经辐射到全旗其他乡镇以及毗邻的陕西省的几个乡镇。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杨飞把根留在了基层,把情留在了基层 。

  带动了一项富民产业

  看着农民的“粮袋子”满了起来,杨飞又开始谋划着让农民的“钱袋子”也尽快鼓起来。一次,细心的杨飞发现邻县陕西靖边的辣椒卖得好,就前去取经,提出引种辣椒的大胆想法。他首先在黄海则村农民胡有旺家试种了4亩辣椒,秋后,4亩辣椒收入1·2万元,高出当地玉米平均收入1800余元,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场革命——辣椒种植迅速在城川镇扩展开来。

  在他的建议下和实施下,城川辣椒被打造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碧玉辣椒”“碧玉西瓜”商标,从而形成了以城川镇为中心辐射全旗的北菜南运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品远销广东、湖南、江西等15个省区,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 收益农民达3万人,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3500元,年总收入达1.05亿元。同时,蔬菜产业也带动了加工业、储藏保鲜业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杨飞又组织成立了城川镇辣椒经纪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引导农户和企业建起了72个蔬菜冷藏保鲜库,培植起2个蔬菜深加工企业,延长了蔬菜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

  杨飞还根据城川镇的气候条件和土地状况,把农作物种植进行科学安排,推出了早、中、晚作物种植巧搭配。早种西瓜套种油葵,中种地膜土豆,晚种大秋作物玉米。这样一调整,不仅使农民把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而且节省了劳动力和开支,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妙招。

  城川黄海则村农户刘培成说:“我能实现致富的梦想全靠杨飞”,刘培成每年靠种辣椒和其他经济作物毛收入可达10万多元。 在城川,一个杨飞带动了一项富民产业! 

  在平凡中写就一曲奉献歌

  杨飞的无私奉献源于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执著的人生追求。这位农民的儿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他父母勤劳、忠厚、乐于助人的美德。毕业后几年的摸爬滚打,更锻炼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德。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为了农民增收,杨飞年均下乡都在300天以上,年均入户指导超过1000户,仅摩托车就骑坏了4辆。他象一头老黄牛埋头若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更象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杨飞出名后,有人有单位慕名来高薪聘请他去,他却婉言谢绝了。朋友劝他:“你这人真傻,还怕钱扎手,在城川有啥好干的,挣那点工资连老婆孩子都养活不过来”,可他听后,只是淡然一笑说:“我的事业在城川,我离不开这里的农民”。有人拿着钱要给他服务费,他却说: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帮助农民增收是我应尽的责任”。

  别人种辣椒走上了富裕路,可杨飞一家还住在租赁的52平米的房子里,无钱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杨飞生活的艰苦不说,还无法尽到一个做丈夫、做父亲、做儿子的责任。

  一次,杨飞领着科技人员进行巡回科技讲座,妻子无法叫回他,只好含着泪水默默不语地自己抱着发高烧的孩子住进了医院。医院的冯大夫事后见他说“杨主任,你这个父亲可不职称,别人家的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的,都是两口子带着孩子来看病,唯独你连个影儿也见不着。”

  又一次母亲患病了,家里捎话让杨飞立即回去,当时他正在各村巡回举办科技培训班,实在腾不出时间来,直到第三天才赶回家里,他望着正打针输液的母亲,槐疚之心难以名状,老母亲望着面黄肌瘦的儿子,心疼得一阵酸楚,泪流满面地说:“孩子,你没日没夜地忙活为的是咱庄户人,娘不怪你。”

  2004年妻子临产,多么盼望丈夫守在身边照顾,此时,杨飞正和同事们坚守在防治“禽流感”疫情的第一线,直到妻子临产的前一天才赶回家,妻子产后的第二天他又出去了。一次,妻子回家推门一看,惊呆了,只见杨飞两腿都是泥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摸着药瓶,桌上摆着没有吃完的方便面,看着这般情景,妻子推醒他哽咽着说:“真是不要命了”。

  在爱人的记忆中,丈夫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身影是她印象最深的镜头;在父母的印象中,想见儿子一面成了最大的奢望。杨飞为了所钟爱的事业,为了2万农民渴求的目光,他只有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大家”顾不了“小家”,这就是奉献,这就是杨飞的风格。

  杨飞的付出赢得了家乡父老乡亲的赞誉,党和政府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先后被市、旗、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特派员”,多次被旗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评为"深入农牧区生产第一线优秀科技人员,“优秀青年”、“十杰青年”、“先进工作者”。先后被推选为市党代表、市科技特派员。2007年旗纪检委、宣传部发出通知号召全旗人民向杨飞学习,并成立了杨飞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旗范围内弘扬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杨飞精神的闪光点就在于他立足平凡,他以一个平凡的岗位,二十余年点点滴滴平凡而普通的事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他以平凡的工作,折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演奏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鄂托克前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电话:0477-7622659

邮箱:eqqwangxinban@163.com

邮编:016200 传真:0477-7629871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